上海骨灰安置方式

上海骨灰安置方式

  1.骨灰撒海。人从大自然中来,又回到大自然中去,骨灰撒海就是回归大自然的骨灰安置方式。上海从1991年3月19日举行首次骨灰撒海活动以来,每年清明和冬至期间举办五六次,参加撒海的有离退休老干部、退休老工人、科技工作者、教师等各行各业的人员,他们随船来到指定的东海海域,亲手把亲人的骨灰以鲜花相伴,撒入大海。有的还专程随船前往祭悼数年前撒入的亲人。滨海古园还为骨灰撒海人士专门建设了纪念园,为祭扫提供场所。1995年9月10日按照中央首长陈丕显同志生前遗愿,将与鲜花相伴撒入东海、长江、黄浦江三水交汇的吴淞口水域。台湾殡葬行业约50人曾专门组团考察上海骨灰撒海活动。日本民间组成“自然葬视察团”,专程来上海随船考察骨灰撒海活动。为了倡导骨灰安置不占地,上海市殡葬管理处对骨灰撒海活动实行行政补贴,积极推动上海的骨灰撒海活动进一步发展。本市专门办理骨灰撒海的机构是飞思海葬服务部,联系电话:34241200。

  2.骨灰壁葬。壁葬是一种以墙壁为主体建筑,以嵌入方式安放骨灰盒。建筑造型有长廊、凉亭、照壁样式,壁葬廊前有明亮的可移动透明门窗,以防尘保洁。其格位从上到下有5层至7层格位不等,每一格位可安放一两只骨灰盒,每排格位数量不等。有的壁葬建筑呈现多层样式,以增加骨灰安置容量。格位用石碑封闭,可长期安放骨灰,供亲属随时祭扫。

  3.骨灰塔葬。塔葬是将骨灰安放在或大或小的塔形建筑内。我国的塔形建筑源于印度佛塔,印度佛塔原用于埋葬圆寂的寺僧和佛教信徒。佛塔传入中国后,融入中国古典建筑结构和建筑风格。佛塔建筑形式多种多样,用途也不相同,其中之一是用于安放骨灰。用于安放骨灰的塔,造型也多种多样,如嵩山少林寺塔林、台湾金宝山塔式等。上海地区经营性塔葬有福寿园塔式、天马塔园塔式、福乐山塔式。其他石制塔群可安置骨灰单、双穴或安置十几穴的小型石塔也称为塔葬。

  壁葬、塔葬建筑造型优美,园林环境幽雅,占地少,管理现代化程度较高,得到人们的认可,颇受欢迎。

  4.骨灰寄存。寄存骨灰可分长期寄存和短期寄存。这里所指骨灰寄存为长期寄存,骨灰一般存放期在10年以上。骨灰寄存室内安放防火材料制作的骨灰存放橱柜,存放橱柜有不透明与窗式透明样式,从上到下有8层至10层格位。每格可安放单、双骨灰盒。有的骨灰堂寄存区形成欧洲、澳洲等建筑装潢风格,装饰优美华丽,并以多个家庭组成为独立寄存小区。本市骨灰堂园林环境优美,服务设施宾馆化,服务规范,得到市民的赞许,寄存业务显著上升。有的骨灰堂骨灰寄存格位曾经出现供不应求的场面。

  5.植树葬。骨灰植树葬是一种不建墓、不树碑,树下葬入一至数具骨灰的葬式。经营性公墓增设骨灰植树葬服务项目,可利用墓绿化、植物景观或在绿化林带开展植树葬,充分利用公墓存量土地,提高经济效益,满足客户需求。植树葬以树代碑,象征生命之树常绿,精神永存,也符合人们“入土为安”的传统观念,易为市民所接受。

  6.骨灰深埋。骨灰深埋是本市郊区农村中骨灰安置的主要方式。深埋区建成绿树成林、草坪平整、环境优美的园林景观区,本地村民不树碑,不建坟,骨灰深埋绿化丛下,编号标记。建设园林景观式骨灰深埋区,有利于破除市郊农村中的丧葬陋习,减小骨灰乱埋乱葬的现象,推进葬式改革。对于有条件的农村地区,引导群众骨灰安置进入经营性公墓更为合适,既防止骨灰乱埋乱葬,又为发展新兴产业,减小土地征用成本,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建设与发展。

办理丧事的一般程序

办理丧事的一般程序

  确认亲人死亡→医院开具《死亡医学证明》或者街道、居委卫生部门开具相关证明→公安警署凭《死亡医学证明》开具《居民死亡殡葬证》→市民凭《居民死亡殡葬证》向殡仪馆办理遗体接运、预订追悼会礼厅、办理骨灰寄存、火化等→遗体火化后,殡仪馆出具《火化证明》→市民凭《火化证明》向公墓认购墓穴、壁葬、办理植树葬,向骨灰堂办理骨灰寄存、壁葬、塔葬或办理骨灰撒海手续。

办理丧事须知

办理丧事须知

  有生必有死,生死是自然规律,死亡是人的机体重合活动和新陈代谢的终止。当发生了亲人不幸死亡时,亲属将履行办理丧事的义务,举行悼念追思亲人的仪式。办理丧事可以亲属自行办理,也可以委托合法的殡葬服务代理机构办理。

出行祭扫尽量避开高峰

出行祭扫尽量避开高峰

会议要求加强农村殡葬管理,整治违法建墓、规范建设公益殡葬设施、倡导殡葬新理念已经纳入浦东新农村建设内容,将形成长效机制,清明期间,坚决制止、清除新的违法建墓。

今年清明祭扫高峰从3月25日到4月4日,为期11天,据预测,全区祭扫人流277.82万人次、车流约28.97万辆、落葬数为2577穴。人车流量高峰出现在3月25日、26日和4月2日、3日、4日等5天,其中4月4日正清明当天为人车流量最大高峰日。为方便市民公交出行祭扫,今年清明祭扫高峰时段新区将继续实施“轨交+短驳”的便民措施,上述5个高峰日上午7:30到下午3:00,在乐乡公墓、永安公墓、界龙古园与地铁2号线华夏东路站,汇龙园公墓与地铁2号线海天三路站,天逸静园、浦东殡仪馆与地铁12号线金海路站,海港陵园与16号线临港大道站实施免费公交短驳。为缓解华南公墓、长桥山庄停车难,增设沪南公路公交枢纽至墓区的短驳线路。

为保证祭扫安全,清明祭扫工作指挥部将采取双随机抽查、实地暗访、委托第三方评估等多种形式,在清明前对殡葬服务机构组织一次督促检查,对查出来的问题立即整改,在提升群众满意度上见成效。各街镇将对殡葬单位重点场所、关键环节、重要设备用品进行安全隐患大排查,有效预防各类安全事故发生。

联席会议提醒市民,出行祭扫尽量避开高峰,节省路途时间;注意交通安全、人身安全,服从交警、民警和有关工作人员指挥,不要拥挤,防止踩踏事故;在墓区不要燃放鞭炮、不要焚烧香烛纸钱,文明祭扫,绿色祭扫。

遗体长期无人认领?上海人大代表:建议经公告等程序后可火化

遗体无人认领,占用大量社会公共资源,上海市人大代表、浦东新区民政局副局长徐红对此建议,修订《上海市殡葬管理条例》,消除目前无人认领遗体处置无法可依的障碍。

目前,上海殡仪馆存在不少无人认领的遗体。根据徐红在“上海两会”递交的书面意见中提供的数据,在浦东新区两个殡仪馆,2016年12月底以前送入,目前存放1年以上的无人认领遗体,就合计60具。

最显而易见的后果是,殡仪馆冷藏冰箱资源遭长期占用。浦东殡仪馆114个冷藏冰箱,无人认领遗体长期占用了37个;南汇殡仪馆61个冷藏冰箱,被无人认领遗体长期占用23个。

徐红表示,这些遗体占用时间短的3、4年,长的有10多年。由于无人认领遗体大量积存,导致殡仪馆冷藏冰箱严重紧缺,影响了正常的殡仪业务。特别是在夏季高温,许多殡仪馆频频告急。

据统计,截至2016年12月底,仅浦东新区2个殡仪馆,保管一年以上的60具无人认领遗体,常年来累积费用就合计632.4万元。

“全市的情况也一样。”徐红告诉 记者,上海市殡葬管理处做过一次统计,显示结果不容乐观,截至2016年12月底,全市13个殡仪馆无人认领遗体有数百具,不少已存放10年以上。

从属性上分类,无人认领遗体包括无名无主(既没有姓名,也找不到亲属)、有名无主(虽有姓名,但找不到亲属)、有名有主(虽有姓名,也找得到亲属,但亲属不愿意来办理火化)三种情况。而来源则有公安部门、医院等。

徐红实地调查了浦东新区殡仪馆,她分析,造成无人认领遗体积存的主要原因有三个,一是有关遗体火化的殡葬管理法规不完善,二是相关部门之间缺少协同配合机制,三是死者家属为了利益诉求不愿意火化。

徐红表示,殡仪馆无人认领遗体积存,是一个全国性难题,已经引起民政部的关注,修订中的国务院《殡葬管理条例》送审稿增设了对无人认领尸体强制火化的条款。

她建议,上海可以修订《上海市殡葬管理条例》,增设对殡仪馆存放的无人认领遗体经过外部公告、内部审批等程序后可以火化的条款,消除目前无人认领遗体处置无法可依的障碍。

值得一提的,一些地方政府,例如广州市,已制定管理办法规范处置无人认领的遗体,产生了较好的效果。

徐红也建议,上海相关政府部门学习、借鉴《广州市无人认领遗体处理办法》,为殡仪馆、公安部门、医疗机构等处置无人认领尸体提供操作程序。

此外,相关业务主管部门,加强协同配合和信息沟通,建立日常的联络机制,研究制定无人认领尸体特殊个案的化解方案,防止问题累积。民政部门和各殡仪馆也需各司其职。